对段永平的两句话,进行辩证法展开。
第1句
段永平:印象中有两种人创业成功的概率好像高一些:一种是无路可走的人,由于没有退路,他们会很拼命和专注,所以机会大些,比如像我。另一种就是看到路的人,也就是创业开始时就有很强的理想和一定的想法(往往是得到了某种验证的想法),比如比尔 盖茨。当然,也有为创业而创业的人成功的例子,比如惠普的两个创始人(《Built to last>里面有提 到)。总而言之,创业好像也没个公式,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创业失败的概率非常高。所以,除非你真 是有可持续的高度热情(包括打不倒的精神)或者你真是无路可走了,否则还是多考虑考虑吧。
经济上的创业,就是围绕着需要和可能这组正反面,只有拼命和专注于这组正反面,
1、把别人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。
2、把自己的需要变作别人的需要。
3、用别人的长处,把别人的可能性变作自己的可能性。
4、把自己的可能性,变作别人的可能性。
5、把一时的东西,变成长期的东西。
这里,别人,包括了消费者,渠道商,员工和股东,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冲突,又有一时和长期的冲突,要以尽量兼容的方式实现,尤其是把一时的需要变成长期的需要——特别不容易——也即收获期的长度。
收获和付出构成了一组正反面,所以,创业分为了三个阶段,
1、准备和组织期
2、付出期
3、付出和收获的过渡期
4、收获期
创业一般很难到达过渡期,而收获期也通常很短。所以,是九死一生。必须要有很强烈的需要来驱动,才能使需要走向可能——千方百计的想办法(可能),才能使需要从一时的变成长期的。
对需要、对可能的捕获,不容易,然后把这些需要和可能进行产品化,也不容易。然后从个别(消费者)到普遍(消费者),也不容易。
路,是必然性的性质。只有找出必然性,
1、付出到收获的必然性
2、收获要大于付出的必然性
3、个别(消费者)到普遍(消费者)的必然性
这样才算是有了路,才算是看到了路。只有必然性,才意味着持续的可复制性,然后才有可能创业成功。
盖茨,既是有强烈的需要,又是看到了这些必然性。无路可走的人,则是因为有强烈的需要,只好拼命和专注的寻找和排除,最终找到这些必然性——也即走通了路。
没有养成从别人的需要出发习惯的人,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。同时,又因为可能性和现实性构成了一组正反面,所以,必须可能性和现实性兼具,才能获得更好的竞争体位,
1、看到现实,就想到可能性。
2、看到可能,就想到成现实。
所谓的敏感——也是所谓的,
马云:创业最怕看不见、看不懂、看不起、来不及。
既看不到现实中的可能性,又看不到可能性成为现实性,结果在竞争中就步步落后、最终创业失败。
第2句
段永平:我们没有品牌价值最大化的任何计划,我甚至不懂什么叫品牌价值最大化。我们 最关注是是我们用户的体验和如何改进的方法,我们追求的是如何能提供消费者有用且喜欢的东西如 果我们能一直坚持这样做的话,20-30 年内说不定的我们也能出个像 iphone 或者 wii一样的产品啊。
用户的体验和改进的方法,仍然是需要和可能的正反面。这是专注于创业的实质。品牌是名的性质,名(虚)和实构成了一组正反面,而需要和可能正是实的一面。
所以,这是由实入名、由实入虚。只能说,这是公司发展的阶段,
1、实的阶段
2、名的阶段
也就是说,品牌是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事情。在“实”在发展足够长的时间,那么自然也会可以有比肩iphone 这样的品牌。
当“实”已经进到业界第一的时候,可以通过名的定义,由“名”再走向“实”,这也叫由虚入实——通常是形成了某种垄断、或者成为某种行业领头羊的时候。
品牌价值最大化——这是一时的性质,一时和长期构成了一组正反面,所以,要考虑到长期的价值,最大化,往往有不留余地的性质,所以,要留有余地的最大化——也即足够的性质。过犹不及。
段永平不推崇“最”、而是推崇“足够”,“足够”比“最”要更健康、更长久。最,又是终点的性质,终点和起点构成了一组正反面,要把终点做成新的起点——这样就实现了终点和起点的正反面兼具。这样才是更健康的、才是能长久的。最,就表示无法再进一步——这是危险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