粥左罗:创业7年,我如履薄冰 ...(...
 
Notifications
Clear all

粥左罗:创业7年,我如履薄冰 ...(6000字创业真心话,很真实、很现实!)

1 帖子
1 会员
0 Reactions
302 查看
(@ottawa-river)
Reputable Member
已加入: 1 年 前
帖子: 122
首发日期  
你好,我是如履薄冰的薄冰哥粥左罗。
“我对自己的力量一无所知?!”
 
为什么这么说?
 
9月8号24点是我们「公众号再一起做10年」社群首次涨价,当天晚上达到了3600人,这个数字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。
 
这个社群最开始我们没打算对外售卖,我们觉得这个产品能卖给谁呢?可能大家也不需要,或者这样一个产品卖几百块钱,可能有人也觉得不值。
 
其实对这个产品没有那么大的信心,所以最开始开会,我对内讲的是,既然可能卖不了多少,那我们干脆不卖了,就把它当成训练营的搭配赠送产品。
 
结果,没想到推出来这么受欢迎,卖得这么好,有这么多人帮我们一起推广分销,现在靠推广分销进来的人差不多能占一半。
 
「粥左罗·顶峰会」也是,顶峰会马上一周年了,我也特别感慨,因为会员马上就要突破1500名了。
 
去年9月15号创立顶峰会的时候,我的目标是一年时间能做到500名会员就很满足了,结果竟然3倍完成了当时的目标。
 
我有很多这样的经历,所以很多成员经常调侃说:粥老师,你对自己的力量一无所知。
确实如此。
为什么?
 
这就引出了我这篇想分享的话题:创业7年,我如履薄冰。
 
 
 
01
结果上,如履平地
 
 
分享“如履薄冰”这个点之前,我想先分享一个我创业七年在结果上刚好相反的点,就是如履平地。
 
我创业七年,从结果上非常顺利,第一年就把公众号做到超过20w粉丝,单条广告费5w,第一个社群就做到超过1w人;从营收上,我创业第一年营收200w,第二年600w,第三年达到1000w,此后一直没低于过1000w,持续年入千万,而且每年还有小幅度的增长。
 
即便在我有点小低谷、最后把团队都解散了的2022年,营收也超过1000w,各个业务都做得还不错。
 
大家都知道,创业的成功率很低,创业三年的倒闭率可能达到90%,但我们走了七年,而且不只走了七年,从结果上来看还是非常顺利的,七年没有做过失败的项目,营收也没有下滑过。
 
可以说我创业这七年,从结果上来看,像如履平地一样。
 
但结果上的如履平地,恰恰是因为我在创业过程中,整个人的心态、做事风格是如履薄冰式的,这是一个因果关系。
 
Image
 
02
心态上,对未来长期自信
 
 
心态上如履薄冰,我想分开讲一讲。
 
心态,其实包括两个方面,这部分讲第一个——对未来长期自信。
 
我的如履薄冰,只是在每个当下、每次做项目的时候,但在战略上、对未来的期待上,我绝对坚信我的创业没什么问题,我非常有自信可以一直走下去。
 
为什么?
 
因为这个行业前途是光明的,未来是可期的。
 
很多人问我知识付费能不能做很久,我说:
 
你就把知识付费理解成教育,教育永远不会消失。
你就把买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当成是爱学习、想要通过付费更快学习的一批人,这样的需求未来20年、50年、100年都不会变。
 
总有人要学习,总有人想通过付费更快、更好地学习,所以知识付费行业不会消失。
 
10年后,我的孩子也需要学写作,几十年后我的孙子还要学写作,还要学时间管理、职场沟通等,那个时候也需要有人教。
 
所以,知识付费不可能会消失。
那内容行业会有问题吗?
也没有问题。
 
为什么?
 
人会活在一个不需要消费内容的时代里吗?不可能的。
 
人永远都需要消费内容,从前看电视、报纸、杂志,现在在抖音、视频号、小红书、公众号上看短视频、直播、文章,未来形式上有什么变化不清楚,肯定会变。
 
但不变的是,人们永远需要内容。
 
从长远来看,我继续做内容,继续做知识付费,这个赛道会一直很好,可以做10年、20年,可以做一辈子,这个赛道没问题,我又不换赛道,如此专注,如此长期主义,肯定更没问题。
 
同时,我又是特别有工匠精神的一个人,和更大量的人关注我以及赚更多钱相比,很多时候我更在意我的手艺怎么样,我一直追求这个,乐此不疲,所以这个行业没问题,我又是在这个行业里一直追求下去的一个手艺人,所以我在这个行业里不可能没饭吃。
 
这就是我在创业这些年的过程里,心态上的第一个方面,对未来长期自信。
 

Image

03
心态上,每一步都如履薄冰
 
 
心态的另一个方面是:短期的每一步,我都是如履薄冰的。
 
这部分,我分四个点展开讲讲。
 
 第一, 小心谨慎地论证每个项目。
 
我创业七年,训练营累计做了六七个,社群做了超过十个,课程也做了七八个,每做一个产品,我都会充分地论证,小心地求证,谨慎地决定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。
 
累计下来我做的产品和项目很多,但我毕竟创业七年,其实平均下来我做的产品和项目并不多。
 
为什么?
 
我觉得不能靠一年做一大堆产品和项目来取胜,要靠做出每一款都很成功的项目和产品来取胜。
 
我又非常清楚地知道,你上一个项目做成了,不代表随便就可以获得下一个项目的成功,你下一个又成功了,也不等于下下个也能很随便获得成功。
 
所以,当我做了很成功的写作社群时,我很清楚地知道这不代表我做读书会就很容易成功;我做读书会成功了,也不代表我再做一个公众号社群也会很成功。
 
顶峰会这种模式,市面上有很多人做得成功,我过去各种产品也都做得成功,但我不确定顶峰会能不能做好,所以在决定做之前我也是反复论证了很久,包括各种产品、服务、运营的构想,以及未来十年如何发展,反复去求证。
 
我从来没有随随便便开启一个项目,开始做一个产品,每一次都是如履薄冰,小心翼翼地去论证它到底能不能行,总是害怕它不行,总是担心它不够好。
 
 第二, 极其害怕大家对我做人失望。
 
最近我读《穷查理宝典》,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,大意是,你的事业要靠能力做起来,靠品德守下去。
 
什么意思?
 
创业是一个无限游戏,我们要创业5年、10年、20年,在这个过程中,做人也许比做事更重要。
 
因为你的口碑决定了,你能否走得很长远。
 
我过去这7年在做人上也是如履薄冰。我经常会问自己,我这样做对不对得起员工?我这样交付对不对得起付了钱加入我们这个组织学习的学员?对待合作伙伴我也会想,我这样做对不对得起我们的这场合作?
 
为什么?
 
因为你想长期地走下去,不能只是说你想成功,而应该是别人都乐见你成功。
 
如果你做人不好,你的客户、你的员工、你的合作伙伴不一定都乐见你成功,不一定会在你需要支持的时候支持你,尤其是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,他们愿不愿意支持你,这都是由你做人是否成功决定的。
 
我为什么一直坚持做事靠谱,对人要好,对员工要好,对家人要好,对合作伙伴要好,对社群成员要好?
 
这些东西也许比能力更能支撑你走得更远。
 
也许能力能让你把一件事做好,但是能让你走得更远的,一定是有一大帮人都愿意支持你。
 
Image
 
 第三, 极其害怕大家对我做产品失望。
 
我们今年招了3个编辑和4个运营,明年可能还要再招5-10个人,我们要更好地服务大家。
 
现在我们的产品越来越多,训练营在逐步拓展品类,社群也在逐步拓展品类,顶峰会变得越来越大。
 
很多人在收钱过程中收麻了,越收越飘,只顾着赚钱忘记交付。
 
我以前说过一句话:要衡量一个知识付费团队值不值得信任、长期追随,要看他花在营销上的时间和花在交付上的时间的配比。
 
有的团队是把80%的时间精力都花在搞营销、搞销售、搞转化上,我们不希望变成这样的团队,我们希望用来做营销的时间只占30%,而做服务、做交付的时间精力上至少要占70%。
 
我们跟别人不一样,尤其是我自己,收钱最快、最爽的时候也是我最害怕的时候。
 
顶峰会最近一两个月进人特别快,我就一直在想尽各种办法优化服务,优化接待流程,畅想未来怎么更好地服务大家,需要招什么样的人。
 
最近「公众号再一起做10年」社群进人特别快,我内心也是害怕的,尤其是有那么多过往信任我的朋友加入,有很多同行朋友加入,我害怕这个产品会让大家失望,所以一直给服务团队提要求。
 
原因很简单,用户在你漫长的创业过程中,只能从体验好一款产品走向购买下一个产品,中间你让他失望一次两次,这个链条可能就断了。
 
信任的积累可能需要很多年,但是毁掉信任只需要一个产品。
 
如果我的顶峰会搞砸了,我如何再做一个这样的产品赢得大家的信任?如果我的训练营搞砸了,我怎么再让大家买我的社群?如果我的读书会、写作社群搞砸了,你们为什么还会买新媒体变现圈第四期?
 
我觉得事业发展越顺、支持你的人越多的时候,你越不应该着急去庆祝,而是越要沉下心来想想,怎么不辜负大家的信任,怎么做好每一款产品,让每一款产品都成为下一款产品,赢得更多的信任基础。
 
 第四, 如履薄冰,我对自己的力量一无所知。
 
我对自己的力量一无所知,其实也是如履薄冰的一种体现。我每次都不敢奢望有这么多人支持我,有这么多人喜欢我的产品。
 
所以过去几年形成一种现象,我每次发售一个产品,我定的目标、心理预期总是会低于最终的结果。
 
我不是刻意想要给自己制造这种惊喜,我确实是在创业的整个过程中每一次都如履薄冰,每一次都有那么一点不自信。
 
这种不自信,不是对产品的不自信,而是对市场的一种敬畏,我不确信每一把都能成,我不确信我在市场上是不是始终能保持竞争力。
 
所以,我每一次都不敢定很高的目标,不敢在心里有太高的预期,虽然我会全力以赴地把产品做好,最终就形成了这种现象,导致有很多人经常调侃我说,粥老师,你对自己的力量一无所知。
 
其实本质上我不是对自己的力量一无所知,也许是我对创业充满了敬畏,我对能够持续创业、中间不出问题、中间不断掉的创业旅程充满敬畏。
 
这个很难,你做一个项目成功简单、创业一年顺利也简单,难的是你能够持续五年、十年的每一次都做好,能够一直把创业之路走下去。
 
Image
 
 
04
  到底应该如何创业?
这是我的答案
 
 
 第一, 从成功走向成功。
 
为什么我创业如履薄冰,做每一个项目都进行了充分地论证、小心地求证?因为我不太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,我一直相信人只能从成功走向成功。
 
成功的经验,对下一次成功才更有帮助,失败的经验不是,失败的经验只能让你避免失败的那些做法,未必能帮你找到成功的做法,而过去成功的做法,很多时候下一次还能借鉴。
 
所以我不能靠不断地做、失败了再来一次、接着再一次失败来走向成功,创业还是应该小心地求证、认真地论证,力求不断提高每一次的成功率,这样下一次成功的概率才会更高。
 
我打工的时候给第一个老板把公众号做起来了,给第二个老板的公众号也很顺利地做起来了,辞职之后给自己打工的时候也把自己的公众号做起来了,这就是从成功走向成功。
 
我的训练营第一个做得很成功,第二个也很成功,后面的每一个都很成功,因为成功的经验在相似的项目上总是可以借鉴的。
 
包括我做的这些社群产品也都是从成功走向成功。
 
接下来能不能把从成功走向成功延续下去,还是要靠我前面讲的,每一次做产品做项目都当成是一个独立事件去认真论证,小心求证,确保它也可能是最大限度地保证成功概率的,才开始做。
 
 第二, 最终都是做人的胜利。
 
人生事业其实能不能做好,最终都是做人的胜利,都是人品的胜利,都是你的口碑、信誉的胜利。
 
为什么?
 
因为流量、产品、各种合作机会、各种资源都很重要,但是你有没有发现,所有的这些都是掌控在人手里,人掌控了所有的资源,如果人支持你,你当然不缺资源,如果人不支持你,其他都没用。
 
商业世界,核心是由人构成的,是人驱动着一切,是人掌控着一切。
 
你做人成功了,啥都不会缺,做人不成功,你有能力、资源,最终也还是不会成功。
 
尤其是长期主义的成功,更要靠做人的成功。
 
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。
 
你靠能力也许能在某件事上让别人眼前一亮,但是别人和你接触久了,你能不能获取持续的信任?
 
我个人不太会靠让别人眼前一亮的方式去经营我的事业和人生,我更多的是:你第一次接触我不觉得我值得交往,那很正常,你多接触接触我,还觉得我不值得交往,那就是我的问题。
 
我想做的就是细水长流地赢得大家的信任,包括我的合作伙伴们、员工们、用户们。
 
Image
 
 第三, 要么从信任走向更信任,要么从失望走向更失望。
 
这指的是创业做产品、做项目,你做每一个产品、每一个项目,让用户要么从对你信任走向更信任,要么从对你失望走向更失望。
 
如果说创业是一场马拉松,这条马拉松之路就是一款款产品、一个个项目串起来的。
 
从这一环到下一环是更信任还是更失望,取决于你每一次是不是足够对用户负责,足够打磨好你的每一个产品,交付好你的价值,让别人觉得钱花在你这里是值得的。
 
有时候你会发现,成功常常是连续性的,而溃败经常是瞬间的。
 
做得好的人会越来越好,做得不好的人很快就没饭吃。
 
我生日直播的时候也给大家讲过,如果你跟我一样是在知识付费这个行业里创业,你要明白,知识付费行业过了蒙眼狂奔期了,早期用户需求量很大,供给很少,什么乱七八糟的课、训练营、社群都能卖得不错,什么人都能出来搞一搞。
 
但是未来10年大家都理性了,接下来人们只会选择那些值得信任的、更专业的、更靠谱的、交付更稳定的,所以就会越来越出现两极分化,做得好的可能会更好,做得不好的可能本来能赚到的钱也赚不到了。
 
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做一次选择——你是要赚一口饭吃,还是在这个行业里把这口饭持续吃下去。
 
 第四, 如履薄冰式的发展:低预期,高付出,建立系统,迭代式发展。
 
我说我创业这七年从结果上是如履平地的,但是从心态上来说,每一个当下做事上我是如履薄冰的,这个合理吗?这个成立吗?或者说这可不可以是一种创业方法论?
 
我觉得是,这种方法论叫低预期,高付出,建立系统,迭代式发展。
 
有的人担心不给自己定很高的目标、很大的目标,有很高的预期,就会限制自己的发展,其实并不是。
 
我去年创立顶峰会的时候,定的目标是一年500个人,但这也没耽误我一周年时做到1500人。
 
为什么?
 
本身这种模式就是成立的。
 
低预期、高付出指的是:
 
我的付出不是根据预期定的,我预期500人,但是付出不是按照500人,不是按照800人,也不是按照1000人,而是全力以赴。
 
不管300人加入、500加入还是1000人加入,我都要全力以赴地做好,最终能到多少,我说了不算,我只知道我尽了全力就好。
 
这叫低预期,高付出,得到的全是惊喜。
 
低预期、高付出,最终能把事业做好,还要靠建立系统,迭代式发展。
 
建立系统跟制定目标是相对应的。
 
什么意思?
 
我可以定一个目标,奔着那个目标去冲,比如我要减肥减20斤,这是我的目标,我每天奔着它去冲,可以实现目标。
 
但实现目标还有另外一种方式,我不是每天盯着那个目标,只是建立一个可以实现目标的系统。
 
比如我不盯着一定减肥20斤这个目标去过我的每一天,但是我建立了良好的作息习惯,建立了良好的饮食系统,建立了良好的健身系统,建立了系统之后,持续运转这个系统,最终达到某个结果,实现某个目标,那几乎是一种必然。
 
我对各种业务,比如训练营、社群、顶峰会,很多时候也不是特别看重目标。我更看重的是我有没有建立一个系统,比如建立好我的流量系统,建立好我的个人IP升级系统,建立好我的服务运营系统,建立好我的品牌升级系统等等。
 
每一个系统我都建立好了,每一个我都认真做,最终不可能得到不好的结果。
 
这就是为什么我明明定的顶峰会目标是一年500人,最后实现了1500人。
 
你建立了什么系统,那个系统阐述什么样的结果,几乎是一种注定。
 
这叫建立系统。
 
迭代式发展是什么意思?
 
我永远不站在原地,永远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去提升能力,或者提升质量。
 
我现在已经是六边形战士了,还不够,我觉得我还有哪些能力可以继续提升,那我就继续提升,继续迭代,这是永远不停歇的一场无限游戏。
 
我从来不会觉得,到这一步差不多了,已经够好了,就停下了。
 
这其实也是一种目标,我不用目标式的发展,而是用迭代式的发展,我永远知道的是,总可以更好,更好,更更好。
 
我们做训练营、社群运营的同事也是,你们觉得大家对我们满意了,我们就应该停下吗?不应该。
 
我们只是相对独立的看这件事还有没有优化的空间,有就继续优化,还有就继续还优化。
 
尽管大家已经对我们这个产品满意了,但那不重要。
 
一个高级的思维是,满不满意是别人的事,这个东西还能不能更好,是我的事。
 
或者更高级的思维是,我追求的不是别人的满意,别人的满意只是我追求过程中的礼物,我就是要把这件事做得更好,在做得更好的过程中,我本身就是充满幸福、充满乐趣、充满快乐的,我在取悦自己,而不只是做到一个什么程度能让大家满意。
 
这叫迭代式发展。
 
你也不一定非得说,我每个月、每个季度、每年定什么目标,创业三年、五年定什么目标,有的时候定了目标也是白定,更好的方式也许就是低预期,高付出,建立系统,迭代式发展,你的创业之路绝对不会差。
 

   
引用
分享:
Copyright ©2024 渥京论坛 版权所有